巢湖风景名胜区(巢湖十大特色)

尼克船长 91

巢湖水乡

一、景区概况

巢湖作为皖中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最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最丰富、最集中的区域,是中华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是安徽省的独特资源和靓丽名片。1987年巢湖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国务院批准巢湖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巢湖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绚丽多姿,人文景观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风景名胜资源类型多、品质高、特色明、容量大,揽湖光、山色、滩咀、溶洞、奇花、朝霞、林海、湿地等自然景观于一体,融名人、故居、名作、古庙、古塔、古人类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

巢湖湿地

巢湖风景名胜区由巢湖水域及周边一定陆域组成,总面积 1299.64 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 516.64 平方公里,巢湖水域面积 783 平方公里。风景区位于合肥市行政区范围内,涉及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市中庙街道、卧牛山街道、凤凰山街道、亚父街道、天河街道、散兵镇、银屏镇、中垾镇、烔炀镇、黄麓镇和槐林镇,肥东县长临河镇,庐江县盛桥镇、白山镇和同大镇,以及肥西县三河镇和严店乡。

鼓山胜景

二、资源特征

人间烟火闻名,世外桃园独秀。巢湖东面和西北紧临巢湖市区和合肥市区,两市区常住人口达 500 万人以上,周围有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十二个乡镇,所以不论是中庙、四顶山还是其它景点,都与当地居民产生了或深或浅的联系。姥山岛四面环水,特别是与中庙有宽达 2400 米的水面阻隔,小岛上人烟稀少,保留了大量的次生林,更有鸟鸣山更幽的清雅境界,给游人的心理注入特别的世外情怀。

三河古镇

北岸精粹串聚,南岸旷奥有奇。巢湖北岸风景资源主要集中于合肥市滨湖新区——四顶山(茶壶山)——中庙——巢湖市区一线,构成了丰富的风景区游赏线,姥山岛的游赏主通道也依赖于与北岸的连接。巢湖南岸白山镇、槐林镇、同大镇、盛桥镇等呈岗冲、山、水交接的形态,具有典型江淮圩田、岗林特色,是风景区较好的原生态的背景。

水拍崖石

旷奥之中蕴神奇,一奇是三河交会处的人文之奇——三河古镇,三河交江,同入巢湖,成为商贸云集之地,兵家必争之地,三河依托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孕育的人文资源已成皖中旅游的一支奇葩。二奇是巢湖南岸的三汊河口区万亩荷花塘,碧绿如野的生态湿地季相分明,从此远眺孤山,更显巢湖的浩瀚,平添诗意。三奇是袁家山——双山一线山、湖、河、岗、田、林、圩、宅交融,是巢湖地貌的缩影,最显地方特色。

幽邃林道

黛山秀水奇洞灵花争艳,名刹遗城神岛圩畈尽有。巢湖四面环山,波光帆影,景色妩媚。姥山矗立于湖心,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环湖地区有银屏山、龟山、袁家山、四顶山等山体,层次参差、错落有序,湖中有姥山岛、孤山岛、鞋山岛,步移景换、形态各异。环湖有杭埠河、白石天河、派河、南淝河、烔炀河、柘皋河等大小河流 34 条,从南、西、北三面汇入巢湖,经裕溪河东南流至裕溪口注入长江。三面群山环湖拱卫,山水景观层次丰富,形成三岛十山竞秀颜、港汊三百六十纳诸水的山水格局,绘就一幅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自然画卷。

大美中庙

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巢湖地区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胜迹荟萃。历史上和现代不少名人游历巢湖地域,留下了大量不可磨灭的胜迹佳话。如李白、罗隐、杜荀鹤、姜夔、王安石等历代名人游巢湖山水留下了不朽诗篇。清末李鸿章在姥山岛上续建文峰塔,在中庙街道建昭忠祠。1960 年刘伯承元帅参观巢湖,为新建的巢湖闸题匾。1964 年郭沫若游巢湖,留下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如油的千古佳句。景区内人文景点精彩荟萃,主要集中在文化胜迹和建筑等方面,并拥有多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中盆景

古镇名村,特色圩畈,田园风情浓郁。巢湖两岸分布着三河古镇、中庙古镇、长临河古镇、烔炀古镇、白山老街以及齐咀古村落、洪家疃古村落、张家疃古村落、三户梅古村落等,环湖地区还分布着众多景观优美、肌理生态、特色各异的圩区,比如百塘圩、灵台圩、牛角大圩、大圩等,这些圩区主要是当地劳动人民根据地势低洼、湖泊棋布、河汊纵横的地形特征,筑堤围水而形成,田园风情浓郁,自然景观优美,充满了当地乡村田园的生产、生活气息。环湖地区逐步呈现出湖光山色里,田园珍珠链的总体风貌特色。

芦溪湿地

地质沉积珍贵稀有。景区位于中朝准地台与扬子准地台结合地带。地层结构包括由新生界——上太古界所有地质现象。其中中生界、古生界地层发育完好,分布广泛,岩性坚硬,常突出为山脊或峭壁,也常构成岩溶穴。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考古发现,风景区内有距今三、四十万年前的古猿人化石和距今一百多万年的哺乳动物化石,平顶山西南侧的中生代三叠纪地层,还保存了龙化石、鱼类化石、螺及贝类等众多古生物化石,被国际地学界列为全球下三叠统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的首选标准剖面,确定为地质年代表上的金钉子。(来源:住建部)

平顶山金钉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素材源自网络。

感谢您的阅读!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敬请关注文化和自然遗产博览头条号;微博、抖音和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