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的意思翻译(清明古诗的感悟)

尼克船长 57

又逢清明, 几多哀思化作愁容。

自古至今,清明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极为特殊的存在。因为涉及到死亡,关于清明节的古典诗歌读来有一种生命的悲情,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古人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生命的感发",这不仅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动力的源泉,也是现代人学习、理解古典诗歌的出发点和关键所在。

《古诗十九首》最早发出了对生命的感慨: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过去的松树、柏树都是很古老的,但是现在都被摧为柴禾了,沧海桑田,才有触景伤情的感叹,故所见景色也令人生愁。

今天本文,就将从四首和清明有关的古诗词中,解读古人寄予清明时节的不同层次的文化与精神内涵以及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

01、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生死轮回,无穷无已,吊喟亡者的同时,讴歌出生者的极乐

唐人沈佺期有一首七绝《北邙山》,这首诗表现的是人生短暂、荣华富贵不能长久的传统主题。但诗人能就此翻出新意 ,词显意深,语近精遥 ,具有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堪称初唐七言绝句之精华。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

北邙山是以坟山著称的,自东汉以来,这里就是王侯公卿葬身之地。山上是死者的归宿,山下的洛阳城是生者的乐土。人生一代一代,轮回交替,无穷无已。

作者把这两面对比来写,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北邙山上列满了逝者的坟墓。这座山和这些墓,万古千秋对着繁华热闹的洛阳城。城中的达官贵族,歌舞升平,而山间只听到坟场上的松涛之声,夜夜不息。

这首诗用了两个对比,第一句写山上(墓地,死者),第二句写城中(繁华,生者)。第三句再写生者,第四句再写死者。一二句对比,三四句对比。前两句是视觉的对比,后两句是听觉的对比,归结起来是死者之悲与生者之乐的对比。

诗人对洛城的上层社会生活是深为了解的。他曾是宫廷中的一员,扈巡行太液,陪宴坐明光。正因为诗人对这种醉生梦死的上层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所以面对那垒垒坟墓才发出了深沉的慨叹 :山上唯闻松柏声 。

这样的作品,只要认真读完后,能让人陷入沉思之中而难以自拔,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三、四两句对比强烈,历来被诗评家认为是颇有余思的佳句。

02、君看陌上何人墓,旋化红尘送马蹄:无论生与死,终将化为虚无

晚唐的杜牧才气纵横,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他的诗追求情致高远、笔力劲拔,在俊爽峭健之中带风华流美的艺术风格,善于把抽象思维用形象思维来表达。这一首七绝《春日古道傍作》,也是表达荣华富贵不能长久,只如旦暮之间,稍纵即逝,但意思要更进一步。

万古荣华旦暮齐,楼台春尽草萋萋。

君看陌上何人墓,旋化红尘送马蹄?

那些歌舞的楼台,当人们还在的时候,何等喧哗热闹;而当人去楼空之后,只有芳草萋萋而已。

这让人想到孔尚任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写出了由盛变衰的全过程。杜牧的表达,万古荣华旦暮齐,是抽象的议论,而次句楼台春尽草萋萋,则是形象思维。

三四句表达对生死的思考,也是运用形象思维。君看陌上何人墓,旋化红尘送马蹄,你看那古道边也不知道是哪个人的坟墓。我们常说,人生无常,富贵荣华都是暂时的,只有死后的坟墓才是永恒的归宿。

而杜牧的思考和表达,更进一步,他觉得连死后的坟墓都是暂时的。你看这样的坟墓,坐落在道路边。要不了多久,连这坟墓都不复存在了,会化为尘土,送着行人的马蹄。

其实,生命就是这样,生而有死,死而又有新的生命出现,生生死死,交替无已。在这里面,生是暂时的,连死也是暂时的。人生在世,不能长久;死后化为坟墓,也不能长久,连坟墓也会归于虚无。或许,生命并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这样的观点比较消极的,但是很深刻。

03、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生前的贤或愚,死后皆为虚妄

北宋的黄庭坚写过一首经典名篇七律《清明》,有深刻的人生感悟在里面。黄庭坚论诗,提倡无一字无出处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在宋代以至后来的诗坛上都发生过一定的影响。他的诗风瘦硬奇峭,自成一体,引用典故较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馀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这首诗前面四句写景,后四句是写作者由清明节扫墓祭祀先贤,所产生的感慨、慨叹。颈联用了两个典故,突出了愚与贤的对比。

人乞,用的是《孟子》中的典故。《孟子》中有一篇《齐人有一妻一妾》,讲的是一位齐国男子,与一妻一妾共同生活。丈夫每次外出,都是吃饱喝足才回家。妻子问跟他一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其实他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却在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

下句士甘焚死不公侯,是用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的典故。他是宁可守山焚死,也不愿出山作公侯、享富贵。人乞祭馀骄妾妇的齐人,是愚者的代表;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是贤者的代表,这两句中愚与贤的对比冲突,很明显。但作者在最后两句将二者打成一片,认为一切皆归于虚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愚也罢,贤也罢,千载而后,又有谁知呢?当人们在郊原扫墓时,极目所见,也不过是一抔荒冢,上面长满了蓬蒿而已。

这么多的丘垄,你知道哪个人生前是愚者,哪个人生前是贤者呢?纵然知道又能如何呢?人生不论贤愚,不都是一律归于荒冢么?

04、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人生最珍贵的是当下,感受当下,才能不负生命

南宋诗人高翥,他游荡江湖,终身布衣,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也是江湖派中较有才情的诗人。他的名篇七律《清明日对酒》,写那些和父亲一起上坟的孩童如何能体会失去亲人的悲痛呢?所以夜晚他们照常在灯火下说说笑笑,不懂成人的悲伤。不过,他们终要长大,终会直面死亡,到那时他们同样会明白清明传承、祭祀的真正含义。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这一首前四句写扫墓时的情景,后面写扫墓归来的情景及抒发感慨。清明时节,人们会纷纷给逝去的先人上坟,上坟的时候哭得何等悲伤。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刻画这种悲伤的画面,简直令人动容。可是上坟归来之后呢?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日落之后,狐狸会眠于先人的坟上,是那么凄凉;而上坟归来的儿女,依然会在灯下谈笑风生,恢复平日的快乐。

人们给先人上坟的时候,会在坟前洒酒祭拜先人。然而,就算在坟前洒酒,这酒却是一滴也滴不到黄泉。因此,作者说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活着时就要尽兴饮酒,痛快享受,否则死后一切皆归虚无。子孙哭得再悲伤,又有何用呢?也不过一时而已,祭祀之后,依然是夜归儿女笑灯前。祭祀的礼品再隆重,又有何用呢?先人压根享受不到了。

这两首作品,对于生命都有着冷峻的思考。黄庭坚的感慨,认为从道德品行来看,无论贤愚,都会归于虚无。高翥的感慨,从情感来看,纵然生者对逝者再怀念,再悲痛,也只是一时而已,扫墓归来之后依旧欢声笑语。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

写在最后:

清明节的价值,在于唤起我们对生命的一种思考:天地间有生便有死,这是天道伦常。死亡是人生命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终将离开人世,死亡,使人类短暂的存在变得有意义,它让我们活着的人懂得更加珍惜生命。

有人说我们中国人忌讳谈论死亡,其实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发现古人并不忌讳死亡。当他们在清明节怀念先人的时候,我们听到了另一个生命的声音。一代代的人,人生处境和经历或许迥然不同,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却是一样的。诗歌具有穿越历史的力量与智慧,今天读来,依然让我们产生共鸣与感动。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