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王牌专栏,20年专注港股,金融名家齐聚,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号。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 文|聂一洲,香港财华社财经编辑。
6月30日,支付宝更新了《花呗用户服务合同》,内容包括:将蚂蚁花呗改称花呗、调整了延期还款的服务以及信息条款的变更。而这一改却成了引发人们愤怒情绪的导火索,很多人纷纷表示要关闭花呗。究竟是何原因让花呗成为众矢之的,引发众怒的呢?
来源:6月30日《花呗用户服务合同》
最近,网上一篇名为《支付宝<花呗>新版合同,让人不寒而栗,都要搜集手机通话分钟数了》的文章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其内容成了人们热议的焦点:花呗最新的用户服务合同中竟然需要收集用户的社保信息、手机通话记录等个人信息,而且在新版合同中还规定交易信息会上传征信机构。什么?!可能很多人在看到这些内容时都是一脸蒙圈,因为平时面对这类条款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将授权协议一拉到底点击同意就开始使用了,并不会想到原来这种合同里隐藏着这么多细思极恐的事情。若真如其所言,那么从开通花呗之始,我们对于支付宝来说就是一个透明人,也难怪有网友称这比裸贷更让人愤怒。
对于那篇网文和网友的评论,我们也不能过度评价,毕竟这也是人们在表达愤怒和恐慌时的一种表现。不管对于支付宝还是我们普通人,需要冷静思考的应该是引发人们恐慌的原因以及支付宝做法的合理性。
支付宝只是躺枪,民众愤怒的是个人信息泄露
笔者认为此次支付宝花呗仅仅更新用户协议就能引起如此大热议的原因,除了媒体推波助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目前人们对个人数据信息泄露的敏感度高了。
在如今互联网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就是注册一个网站,填写很多个人信息,紧接着以后就会不断接到与自己不相干的骚扰短信。这种情况很大可能就是我们在填写个人信息后,信息数据被泄露,成为一些网站发展客户的渠道。虽然大多数情况下,网站和APP收集我们的个人信息仅仅是为了发广告,但是也不乏出现有不法分子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进行诈骗或者其他违法活动,所以人们现在对关于个人信息泄露的话题也变得十分敏感。而支付宝花呗这次披露所涉及的关于用户信息收集的条款,算是触及了民众的逆鳞,被游街示众也就有苦说不出了。其实目前在国内各大借贷类软件或项目在用户服务条款上与花呗大同小异,若是换做其他任意一家,可能下场不会比花呗好到哪去,所以花呗这次只能算是躺着中枪了。
引发民众恐慌的是涉及个人征信
如果说民众愤怒的是花呗收集过多个人信息的话,那引发的可能只是民众对支付宝口头的不满,毕竟支付宝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又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支付宝的信用基本还是可以保证的,至少支付宝收集信息只是风险控制的一部分,不会去进行个人信息买卖这种明显的违法行为。但这次很多人却声称关闭花呗,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很可能是因为服务条款中提到的征信机构。
随着国内征信机制的不断完善,任何个人涉及信用违约都会被记录进个人信用评级,然后影响你的房贷、车贷等贷款和所有涉及个人信用的行为,这对个人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花呗提到的征信机构就引起了民众的恐慌,万一自己逾期还款影响了个人征信还真是得不偿失。
来源:蚂蚁花呗官方微博
当然,事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花呗官方第一时间在微博澄清了事实,并告知目前花呗的服务主体没有查询/上报央行征信。虽然可以让大多数用户松一口气,但仍有人指出,花呗实际上也是一种小额消费信贷,借还款仍然需要用户的信用担保,所以不能保证未来花呗一定不会纳入征信体制。不过在笔者看来,只有当用户逾期还款时才会影响自身信用评级,如果按时还款并不会有太多不良影响,所以根据我们的还款能力,守信还款,有借有还才是我们用户应该做的。
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支付宝需要做的还很多
笔者认为出现此次花呗事件的根本原因是支付宝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其实用户条款明细在每个用户开通时就会进行用户授权,但由于条款过于冗长,加之其中很多表达并不明确,所以很少有用户会仔细阅读完所有内容,并揣摩其中的深层含义。其实收集个人信息本来就是贷款方进行风险控制的必要手段,但一旦出现舆论放大其危险性,受冲击的便是贷款方。
所以支付宝需要做的就是对一些模糊条款进行进一步的合规解释,对个人信息收集的具体范围做一个比较详细的解释,这样至少能让人们知道自己授权的个人信息的处理并不会对自己产生什么不利影响,从而消除双方的误解,也可以让便捷的花呗继续服务用户。
来源:蚂蚁花呗官方微博
其实花呗官方的态度也值得肯定,在网上出现质疑之后,花呗立即在微博上道歉,并在一周之内修改了用户服务合同,并把其中具有争论的部分进行了修改。虽然合同很多地方仍需要商榷和解释,但是相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网上质疑声音也小了很多。由此可见,矛盾源于误解,很多事情我们只要相互解释清楚了,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不愉快的事。所以在花呗这件事上,我们需要做的是理解,而支付宝则需要更多的解释。
■ 编辑|张骏芬、徐冰莹,财华社财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