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巡天遥看一千河
宇宙中物质结构的变化,生命的起源都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哥白尼曾提出过著名的日心说,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刻卜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把人类认识宇宙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到了是八十世纪后半叶,德国的哲学家康德才在天文学的领域里有了重大的突破。1755年他发表了《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科学地揭示了天体演化的规律,为后来的天体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康德运用力学的定律,从大自然原始状态中探索天体本身的形成及其运动的起源。他认为构成天体的原始物质---即微粒和原子,最初普遍处于分散的状态,
在这样的一团混沌弥漫的物质之中,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密度较大的微粒把周围密度较小的区域里的物质吸引过来,使他们自己连同所繁殖的物质一起又被吸引到密度较大的地方,如此继续下去,逐渐凝集成大的团块,在一团弥漫的物质中,有一个地点引力比其他地方大,变成了引力的中心。微粒向这个地点落去,于是在引力中心形成了一个团块,它吸引下落的物质愈多,对周围物质的引力就会愈大,生长就会愈快,最后形成了太阳。转动的微粒开始时的方向多种多样,后来出现了一个主要的运行方向,形成了一个旋转的地扁圆云状物,这就是后来的太阳系。
康德
围绕中央团块作圆周运动的同区域微粒,在引力的作用下,凝集成较小的团块,在它的周围由于斥力的作用形成小的圆盘,就生成了行星和卫星。康德进一步阐明了太阳系结构上的一些特征,他还把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推广到恒星世界,推断出恒星都有各自的行星系统。康德预言在宇宙中天体不断地形成,不断毁灭,千千万万个太阳不断地燃烧,又不断地熄灭,宇宙万物都处在这样永恒的生与死的生成和毁灭循环之中。
1796年法国的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了同康德类似的太阳系起源星云假说。他的星云说从一个炽热的原始星云出发,论述了星云由气体构成体积比现在的太阳要大得多。大致星球状,在缓慢地旋转运动。星云因为辐射而产生了热量,然后逐渐地冷却和收缩。由于角动量守恒,星云转动的速度随体积收缩而增加,惯性离心力也随之增加。在惯性离心力密度较大的中央部分引力联合作用下,气体向星云赤道平面沉落,星云愈来愈扁。当赤道上面的外围气体惯性离心力增大到等于星云对它的吸引力时,外围的气体便停止了收缩,脱离了星云本体而留在原地,形成了一个绕中心旋转的气体环。
星云继续地冷却和收缩,分离过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产生了和行星数目相等的气体环,气体环的位置大约就是今天的位置。星云的中央部分收缩成太阳。各个气环内的物质分布不是均匀的,密度较大的把密度较小的部分吸引过去,逐渐形成了一些气团,气团相互吸引,小的被大得兼并,最后结合成行星。较大的行星在冷却收缩过程中又可能分离出一些绕之旋转的小气体环,它们凝聚成行星周围的卫星。康德与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尽管有其错误的一面,但是这些星云形成的观点至今为天文学界所借鉴。
拉普拉斯
关于太阳系的形成,历来各家的说法不一。1901年由美国地质学家张伯伦提出太阳系是某种偶然事件或某种罕见的巨大灾变的产物。后来经天文学家摩尔顿发展成星子假说,即灾变论。1916年英国的天文学家泰斯提出著名的潮汐假说,他认为有一颗恒星在太阳的正面掀起一个瘤,而比太阳背面的潮小得多,并且很快就衰落了。前苏联施密特为代表的学派提出了俘获说的理论,认为太阳在银河系内运动时曾经走进了一个星际云,俘获了一些尘埃和气体,成为形成行星的最原始的材料。
近代天文学资料证明,太阳系星云的形成,有其时间的历史,当然这个时间的历史是不可能预测的,重元素是在恒星内部甚至超新星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才能由轻元素合成。通过恒星的爆发,把它抛向星际空间,成为形成下一代新星的原料。应该说太阳系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形成,都会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都有形成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太阳系和它家族中的九大行星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九大行星都有各自的运行轨迹,就像正电和负电一样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太阳系星云
二、 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宇宙
就时间而言宇宙没有起点,更没有终点。因为宇宙之浩瀚使科学研究无法到达它的彼岸。宇宙的博大使我们居住的地球显得如此的渺小,如同一粒尘埃。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天上的星象,最早的记载始于商代。在甲骨文中就有火、鸟等星名的记载。到了西周初,人们对天文和天象的研究加深了一步。西周时由民间采集的诗歌编辑成的《诗经》就有星象的记载。如火、其、斗、定、卯、参、毕、女等等。《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以鸟、火、虚、昂四星宿作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黄昏时的中星,并且分为日中、仲春、仲夏、宵中、仲秋、日短、仲冬。以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闰月定四时而成岁。战国时有楚国人甘德著《天文星占》一书,有魏国人石申著《天文》之书,两本书后来合为一起叫《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
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天问》中连续向天空中的恒星发问,大胆地提出了问天的设想。东汉的天文学家张衡确定了恒星有124个,确定恒星名有320个,其他小星有2500个。他还创造了浑天仪,确定黄道、赤道相交24度,分球体天空365又四分之一度,把天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古代把天上星空分为若干个小区域,最早有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之分,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三个区域,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分为七段,称为宿,共有二十八宿。
《史记.天官书》上说:北斗七星以七政,七政为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叫正日;第二叫主日法;第三叫命火;第四叫煞士;第五叫伐水;第六叫苍木;第七叫剽金。北斗七星第一到第四叫魁,第五到第七叫標,合称为斗,依次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北斗星在北极星周围运转。
《史记》中把天象与社会人生、王、侯、伯、子、爵、军事、王道、婚姻等联系起来,以星位主问万事,因此也就产生了观星测事的学说,也叫占星术。例如:北斗之杓连龙角,南斗六星为天庙,此星主丞相。大宰之位,主荐贤良,授爵禄,又主兵戎。如果占到此星,斗星明亮盈盛,象征着王道太平,爵禄畅顺。如果是斗星昏暗或与此相反,则事物的发展的不顺利。北斗星右有文昌官,此处有六星: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记载:文昌官为天府,文者精所聚,昌者扬天纪。又说:上将建威武,次将正左右,贵相理文绪,司禄赏功进士,司命主老幼,司灾主灾咎也。
北斗七星下有六星,两两相比,名叫三台,即上台、中台、下台。此星象上台为男主,下台为女主,上星为诸侯三公,下星为卿大夫。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不平则庄家不收成,冬雨夏霜,兵戈祸起。北斗星杓有二星,一个叫招摇星(为矛),一个叫天峰星(为盾)。据说此星主法律,禁止强暴发生,故称之为贱人之牢。下面我们具体地解析一下《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的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此星占有龙之象,主要有七个星座。分别是:角、亢、氏、房、心、尾、箕。
角在室女座有两星与黄道不远,角宿二在黄道线上,因为形状如羊角故名叫角。左角叫李,右角叫将,其两边各有三星,一个叫左摄提;另一个叫右摄提,还有一个叫大角, 又叫摄提格。摄提格正是北斗星杓端直指的地方,摄提格是用来判断时节的星。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孟諏兮,惟庚寅吾以降。这里说的摄提就是指摄提格星。
亢在室女座,有四星,是三等星。《礼记.月令》中记载:仲夏之月,昏,亢中。《周易》上说亢龙有悔,指的就是亢星。可见亢宿四星的明暗大有分辨,此星明亮天下太平,昏暗则战祸连绵。
氏在天称座有四星。《史记》上说:氏为天根,主疫。所谓天根就是如同树根。此星十分重要,管着天下的瘟疫,如果此星有变化,可以引起大祸流行,也可以说是有毒之星。
房在天蝎座,是天蝎的头,有四星。《史记》云:房为府,曰天驷。天驷就是天马,主车驾。在它的旁边有两颗星。在它的东北面有十二颗星叫旗,旗又分为左旗、右旗,各有九星,在河鼓星两侧,在天市众星外围,象两面旗插在天市门的两边。
心在天蝎座,有三星,心是大星,天王也。前星叫太子,后星叫庶子。《诗经》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火指的是心宿星,说的是到了七月时,此星往西下移动。
尾在天蝎座,有九星,九星为后宫,比喻为九子,靠近心的第一星叫后,次三星叫妃,再次三星叫宾,末尾二星叫妾。
箕在人马座有四星,象似簸箕,箕如天的嘴,可以呼气。
南方朱雀。形似朱鸟,在黄道南。有七星座:井、鬼、柳、星、张、翼、轸。
井在双子座,黄道在此穿过,夏至点在此,有八颗星,被称为天的南门,主水事,旁边有一星叫钺,与鬼四星为邻,一星为质,为鹑首,于辰在末,全部是秦的分野。钺在井的旁边,如同手持大斧子的卫士,随时听命天子的发号施令。东井南北各有南河三星和北河三星。
鬼在巨蟹座,有四星,中间有一个星团,黑夜可见,主祠事,天目也。主视明察奸谋,东北星主绩马,东南星主绩兵,西南星主绩布帛,西北星主绩金玉。中间一星为绩尸,一名质,主丧死祠祀。
柳在长蛇座,有八星,柳为朱雀之口,天之厨宰,主尚食和滋味。占到此星明亮为吉,金星、火星守在旁边。另一种说法柳有七星,七星为朱雀的头,用来主急事,明亮则吉祥,昏暗则凶险。
星包含有七星,在长蛇座。《史记.天官书》说:七星如同朱雀的颈,又叫天都,主衣裳文繍,主急事,明亮为吉,昏暗为凶。
张在长蛇座,有六星。张为素,是喂鸟食的地方,主天厨、饮食、赏麦、觞客。明为吉,暗为凶。
翼有二十二颗星在巨爵座。《史记》云:翼二十二星为天乐府。《晋书.天文志》说:翼主俳倡戏乐。象鸟的羽翼,故名之翼。
轸有四星,在乌鸦座,象车厢的轸,后开一口。《史记》云:轸为车,主风,其旁有一小星,曰长沙,星星不欲明,明与四星等,若五星入轸中,兵大起,轸南众星为天库楼。
西方白虎。如同虎的形状而名,有七个星座,分别是:奎、娄、胃、昂、毕、觜、参。
奎有十六星,有九星在仙女座,有七星在双鱼座。
娄有三星,在白羊座。《史记》云:娄三星为苑,牧养牺牲,以共祭祀。
胃有三星,在白羊座。《史记》云:胃为天仓,象胃,天仓是库房。
昂有七星,在白羊座。《史记》云:为髦头,胡里,亦为狱事。明,天下狱,讼平,暗为刑罚泛。六星明与大星等,大水且至,其兵大起,摇动若跳跃者,胡兵大起,一星不见,皆兵之忧也。
毕有八星,在金牛座。《诗经.大东》云:在术天毕。术,长貌,象掩兔之毕,有长手柄。
觜有三星,在猎户座,觜即嘴,象虎口。
参有七星,在猎户座。《史记》说:参为白虎,三星直吉,为衡石,下有三星,兑曰罚,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
北方玄武。其形状如龟,有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
斗在人马座,有六星,斗星在黄道上,斗在北,箕在南。
牛在魔羯座,有六星,与织女星隔着银河相望,也叫牛郎星。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在阴历的七月初七相会。这颗牵牛星,并不是牛郎星,在黄道上的牛称为牛宿,与织女相对的才称为牵牛星。
女有四星,在宝瓶座,不是织女星。
虚有二星,一颗在宝瓶座,一颗在小马座。
危有三星,一颗在宝瓶座,一颗在飞马座。
室有二星在飞马座。
壁有二星,在飞马座。
东方苍狼 南方朱雀 北方玄武 西方白虎
三、 星宿与星象崇拜
中国古代星宿的分野并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只是古代人由阴阳五行推断而来,这里我们只作一些简单的了解。《史记.天官书》关于星的分野是对应九州的。角、亢、氏代表兖州,房、心代表豫州,尾、箕代表幽州,牵牛、婺女代表扬州,虚、危代表青州,营室、东壁代表并州,奎、娄、胃代表徐州,昂、毕代表冀州,觜、参代表益州,井、鬼代表雍州,翼、轸代表荆州。《汉书.天文志》二十八宿的划分基本上同《史记》相同。
清代学者戴震在《续天文略黄道宿度》一书中说:在天成度,在历成日,居以列宿,终于四七。此天度之所以由起,以日循黄道左旋一昼夜所过,为之一度,凡三百六十五日,小于不及四分之一。右旋一周,古代的推步学家约计为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因此以命度定为天周之度。古人所说的度是以赤道为中心而定,二十八宿在赤道的周围,因此定度不是很远。二十八宿定度为:角13°、亢10°、氏16°、房5°、心5°、尾18°、箕10°、斗24°、牵牛7°、须女11°、虚10°、危16°、营室18°、东壁10°、奎17°、娄12°、胃15°、昂12°、毕16°、觜3°、参8°、东井30°、
鬼4°、柳14°、星7°、张17°、翼19°、轸18°。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后代的学者又把星野的天度换算得更加精确,接近于现代的划分。由于古代人在测算和考证上以地球为中心,所以有许多的东西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加以甄别。古代西方人对天文学的研究与我们不同,他们把黄道上的星座分为十二宫:即白羊、金牛、双子、 巨蟹、狮子 、室女、天秤 、天蝎 、人马、 摩羯、 宝瓶、 双鱼。
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迦尔底人按照一些较亮的星连成图形,把星空划分成一个个星座,以星座的形态结合神话故事的内容给星空命名。演变到公元二世纪,北天星座的雏形经希腊天文学家的描述,大体上已经能够确定下来。南极附近的星座在环球航行成功之后,经过了航海家的无数次观察之后,在十七世纪才确定下来,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星座有88个星座。名称如下:
八十八个星座
北天星座
小熊、天龙、仙王、仙后、鹿豹、大熊、猎犬、牧夫、北冕、武仙、天琴、天鹅、蝎虎、仙女、英仙、御夫、天猫、小狮、后发、巨蛇、蛇夫、盾牌、天鹰、天箭、狐狸、海豚、小马、飞马、三角。
黄道星座
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双鱼。
南天星座
琼鱼、波江、猎户、麒麟、小犬、长蛇、六分仪、巨爵、乌鸦、豺狼、南冕、显微镜、天坛、望远镜、印第安、天鹤、凤凰、时钟、绘驾、船帆、南十字、圆规、南三角、孔雀、南鱼、玉夫、天炉、雕具、天鸽、天兔、大犬、船尾、罗盘、唧简、半人马、矩尺、杜鹃、网罟、剑鱼、飞鱼、船底、苍蝇、天燕、南极、水蛇、三案、蝘蜓。
人类的早期活动由于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往往凭借想象力去描述星象和各种自然现象。在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希腊、中国等文明发达的国家,人们最早对星象的认识不是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后来由于星座的运行和变化,人们的想象力也发生了的变化,星座的崇拜和人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星座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人们把社会的一切现象同星象联系起来,人为的创造了一些以星象为主体的人神。同时又利用天文观察发现并创造了占星术。《史记.封禅书》记载,在西汉以前,雍州有一百多个神庙,很多庙里都供奉着星神。现代我们见到的寺庙神台上也有一个供奉太白金星的神位,还有供奉二十八宿等星神的专门神庙。
现代科学表明,目前人们用肉眼能观察到的星星有6000多颗,在晴朗的夜晚,天空上几个最亮的星已经被人们所熟记。金星、北斗星、牵牛星、织女星,人们把这些星座同美丽传说联系起来,世世代代相传至今。星座的大小和亮度的变幻莫测,流星划破夜空,哈雷彗星几十年光临地球一次,银河系的倾斜移动,陨石的撞击,这些古人看似乎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今都得到了科学的解答。唯心主义认为天上的每一个星都代表着一个人,每一个人降生,天上就会多一颗星,而每一个人离世,就会少一颗星。这种观点长期地统治着人们的思想,给神秘的星座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
星象崇拜发生的根源,主要是把星体自然属性当作人们生活中的崇拜物加以神化。由于人们对星象的产生存在着某种幻想,他们把星象和王朝的统治、战争、农业生产、宗教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使星象对社会起到决定的作用。我们不妨举几例来说明。中宫天极星是太一,它是天上的最高的统治者,旁边的三星是三公,末尾的一颗大星是正妃,其余的三星是后宫。环绕的十二星是藩臣。在文昌宫有六星: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月司禄。北宫玄武虚危星宿,危象征着房屋,虚象有人在哭泣,在它的南面有众星,有一颗叫羽林军,象征着堡垒和兵器。旁边有一颗星叫北落,如果有侵犯者,有战事发生,此星就有变化。危宿的东边有六星两两相对,叫司空。由此可见,凡事人间有的天上就有,这说明天地上神灵相通。
天上的星座本来是宇宙中自然形成的物质,是若干年前宇宙大爆炸的结果。然而星座被神化了之后,就变成了主宰人间万物的神灵,巫咸们就利用星座的这种神性,把它变成一种人们灵魂的主持,让他决定人们的命运。星象的崇拜又引起了占卜和各种迷信的盛行,天体的自然现象被人为的利用,长期地统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天人感应的占星术。
古希腊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征服星空的伟大创造,古希腊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神话传说故事变换成星座,将那些神奇的英雄传说赋予了星空的灵性,用巨大的画笔,把星空作为画板,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在春天的星空有庄严华贵的女神墨忒尔,有金羊毛的故事。在夏季的夜空有俄尔浦斯的宝琴和贤明的人头马。在秋季的夜晚有天上的王族和神宴的侍者。在冬季星空,有猎人的故事和驾驭黄金马车的法厄同。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蓝色深遂夜空联系在一起,把你带进一个广阔的梦幻世界。
十二星座
四、古代历法知识管见
游牧部落进入到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之后,人类社会形成了一个大的转变。古人立国以测天为急,对天象、节气、岁时的定位尤为重要。这些最原始的对天象的划分,形成了后来的历法基础。历法肇始于何时,应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周髀算经》记载:伏羲作历度,到了神农氏时有了历日,黄帝时代已经有了《上元》和《太初》。《史记索引》载:《系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伶佗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术,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羲和是太阳的母亲,常仪是帝俊的女儿嫦娥,因偷吃了王母娘娘的灵药而飞到广寒宫。伶佗、大桡、隶首、荣成可能是黄帝时掌管六术的大臣。黄帝时五行学说盛行,那时已经制定出二十四节气。《左传》上记载:
少皞时用鸟纪时,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玄鸟就是燕子,春分来,秋分时走。伯赵也叫伯劳鸟,夏至来,冬至时走。青鸟也叫鶬*,立春的时候鸣叫,到了夏至时就停止叫声。丹鸟也叫鳖雉,立秋时来,立冬时走。《夏小正》说:正月启蛰,雁北乡,雉震驹;二月来降燕,有鸣仓庚;三月鸣鸠,五月*则鸣、鸠为鹰;六月鹰始挚;七月爽死;八月玄校,丹鸟羞白鸟;九月鸿雁,雀入于海为蛤;十月黑鸟浴,雉入于淮为蛰;十有二月鸣弋。
夏小正
这些都说明古人已经掌握了用鸟记节气的规律,并且运用到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少皞氏之后的历法出现了混乱,原因是当时九黎族的侵扰,致使历法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唐尧时修复了历法,重新制定出闰月和四时、岁制,一直沿用至今。唐尧时代就能精确地测出节气和四时,推算出地球绕日运动的周期,应该说当时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天文知识。那么,古人用什么方法测出节令呢?笔者认为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用自然界动植物和四季的变化,二是用观察天象星辰和各种气候特征的规律来判断。天文学研究发现大火星,即今天的心宿二恒星,在《诗经》上早有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那时大火星在地球的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看得到。
《左传》上说: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因为大火是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由三颗星组成,在黄昏时跃出地平线,横在南中天上。所以天文学家把大火星解释为古人已经开始运用火历正月,这种推测的依据比较可靠。《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黄帝用云纪事是用自然界的雨、雪、风、霜来断定季节和时令,并用四季的变化来分出二十四节气。以云纪事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测天定时是靠自然界的变化,即适应农业生产又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炎帝以火纪事就是观察大火(心宿二),炎帝的部落在河南,在这个地方从纬度上讲有利于观察大火星。共工氏以水纪事,就是利用江河湖海潮汐的变化来纪时令,这种方法十分准确可靠,因为当天文大潮来临时,地上的江河湖海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可循。
太皞氏以龙纪应该是一大进步,因为在古代龙的观念是虚无缥缈的,龙有其形而无其实,看不到,摸不着。太皞氏以龙纪指的是东方苍龙中七宿的变化,由于地球的绕日运动,星象的变化在各个地方看起来不一样,夏季和冬季就截然不同,以龙纪是把天象和节气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少皞以鸟纪,就是观察燕子的行动,燕子是春来秋去,春天由南方飞到北方,秋天由北方飞到南方。民间有七九河开,八九燕来的说法,可见燕子飞来的时间很准确。还有以风纪节气的,《淮南子.天文训》载,自然界有八种风,每种风间隔45日,代表着一种节气,合起来正好是一年的时间。八种风分别为:
条风、庶风、 清明风、 景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漠风。
还有以树纪节气的:
正月杨树、二月杏树、三月李树、四月桃树、五月榆树、六月樟树、七月栋树、八月柘树、九月槐树、十月檀树、十一月枣树、十二月栎树。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中(现代的科学家认为目前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木星是用来记岁的,所以有称为岁星。古时人们把黄道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来命名,分别是:星纪、玄号、諏訾、降委、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每运行到一个星宿就是一年。为什么古人用木星来记岁呢?我们知道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只有木星绕日一周为11.9年,就是说大约十二年绕太阳一周。木星上的一年,也就是地球上的十二年。后来人们感到木星的纪年太复杂,改用了十二地支来纪年,并配上十二个属相,又叫做太岁纪年法。太岁纪年法排列正好与十二次相反,一个顺时,一个逆时,形成了一致的运行规律。根据郭沫若先生的考证,古代的十二辰与古巴比伦的十二宫正好相吻合,不知道有何起因,是先民共同观察天体总结出来的结果,还是西学东进的一个延续,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太阳系八大行星
文献记载在黄帝时已经有了浑天仪(天象图)。舜帝发明了璇玑玉衡,璇是美玉,玑是浑天仪,可以360度的旋转。衡是一个平衡的横杆,用来测定天象。二十八宿在华夏出现之后,我们的祖先根据二十八宿划分出星野,然后又分出周天的等分,再参考地上的山川河流确定了九州,这样就达到了天地合一的理想世界。
中国古代在世界上首先发明了用干支纪日的方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两两相配,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如某天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依次摆列,六十甲子周而复始。
十二生肖
在殷商时就已经开始运用天干和地支记年记月了,商代的历法有以下几种:
纪日法。以干支纪日,以当日为今日,当夜为今夕,以一旬内的未来日为昱,以一旬外的未来日为来。以过去之日为昔。
纪旬法。以自甲至癸之十日为旬,以日数等于旬,始于卜旬之,癸日,或以日数等于本旬以内之某日。
纪月法。以小月为二十九日,以大月为三十日。以十二月为一祀,遇闰年,加上一月,为十三月。
纪时法。以春夏秋冬为四时,以一月二月三月为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
纪祀法。以一岁为一祀,以一祀居祀时之末,首列日的干支,此列在某月,末列在之几祀。
古代根据天象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正好等于现代的标准时间两个小时。对照如下:
铜壶滴漏
子时23-24、 丑时1-2、 寅时3-4、 卯时5-6、 辰时7-8、 巳时9-10、
午时11-12、 未时13-14、申时15-16、酉时17-18 、戍时19-20、 亥时21-22
黄帝时用铜壶刻漏的方法来记时,《隋书.天文志》上云: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法总以百刻,冬至昼漏四十刻,夜漏六十刻。夏至昼漏六十刻,夜漏四十刻。春秋二分,昼夜各五十刻。漏壶计时一般是底部有一小孔的斗子,里面盛水,下面有一个桶,其中立一个很轻的浮箭,上面有刻度。古代把一昼夜分为一百刻,浮箭上的刻度也画上一百度,用一个很细的管子和斗子底部的小孔连接,让水一滴一滴地流到下面的桶里,由于桶里的水位增高,浮箭随之上升,这样就可以根据浮箭上的刻度知道每天的时间。
夏商周的历法实际上是不同的,三个朝代主要是月建不同(岁首不同)。周历以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周历比殷历早一个月,比夏历早两个月。由于三代的岁首不同,四季的时节也不同。《史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就是说夏朝的正月是商朝的十二月,周朝的十一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之月为岁首。汉代沿袭了秦制,汉武帝改用了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唐代武则天和肃宗时一度改用周历,其他的朝代一直沿用夏历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