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奖项,已经成为学术界个人最高荣誉,也是威信最高的国际性大奖;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多少,一个大学获得诺贝尔奖人数的多少,成了这个国家、这个大学学术荣誉高低的重要指标,诺贝尔奖在人们心中是神圣而崇高的。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的代表作品是长篇小说《蛙》。
莫言于上世纪50年代生于山东高密县的农村,童年时正赶上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小时候给他留下最深刻而痛苦的记忆,一是贫穷与饥饿,二是因为长的丑而遭受欺负与嘲笑。
那时,他的家贫困什么程度呢?他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水,因为饥饿无力,将热水壶掉在了地上,壶碎了,他吓得要命,钻进草垛里,一天都没敢出来。
家里到过年时饭不够吃,他曾在大年三十去别人家要饺子吃。所以,莫言说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饿,没有粮食的时候,村民都去挖野菜,有的人因此病了,死掉了。
1967年,12岁的莫言因为饿坏了,就偷拔了生产队的一根胡萝卜,结果被抓住了,被押去批斗,他痛哭流涕的承认错误,被放回了家,又遭到父亲的一通毒打。这段经历,后来他写成了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直到十五岁时,生产队中病死了一批猪,病死的猪肉很便宜,莫言的父亲买了十几斤肉,他才有生以来第一次放开肚皮吃肉。
小时候给莫言留下的另一件痛苦记忆,就是因为长的丑,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他,学校里的熊孩子还欺负他,打他。他的母亲安慰他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一个人,出生的时间选择不了,出生的地点选择不了,出生的家庭环境选择不了,但是他有权力选择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不屈的人生只有努力与奋起,没有眼泪与怜悯。
莫言虽然家庭贫穷而长的丑,但从小就喜欢读书,小时候就梦想着当一名作家,就是为了一日三餐都能吃上香喷喷的饺子,就是想要娶村里石匠的女儿当老婆。
那么,莫言是如何改变命运的呢?
莫言说:任何一个梦想,都有可能因为读书而产生,而任何一个梦想的实现,也都必须要借助读书来实现。
在那样艰苦的农村环境里,莫言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能找到、借到的书籍。上小学后,除了课上的书本,莫言最迷恋的是小说。那时叫闲书,他读的第一本闲书是封神演义,这本书是一个同学家的,为了能读到这本书,他为这位同学家拉了一上午的磨,才换来读一下午这本书的权利。
莫言小学时不但读了《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榜》等古代经典,还读了《鲁迅作品选》《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家巷》《青春之歌》等等文学名著,还有几十本当时流行的红色经典小说。
小学毕业后,赶上文化大革命,他失学了,在家里当起了放牛娃,还是到处找书读,有时候,实在找不到书,就翻《新华字典》,背诵字典。
疯狂的读书,给幼小的莫言带来的慰籍,也开启了他人生中的另一扇窗子。《圣经》中有一句名言: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由于读书众多,莫言的作文写的很棒,被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读,小学生的时候,他的作文还被拿到中学去当范文宣读。
从小大量阅读文学书籍,又到处听农村的那些神鬼故事、民间传说,土匪豪杰的八卦神话,再加上在农村的苦难生活,都成了莫言以后走上文学之路后的素材宝库。
1976年,21岁的莫言当了兵,走进了军营,在部队中,他又拿起了笔,开始写小说,向各地报纸、杂志投稿,收到无数退稿信后。1981年,莫言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青春雨霏霏》终于正式发表了。
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恢复招生。莫言的作品得到文学系主任徐怀中的赏识。小学毕业的学历,已经28岁的莫言被解放军艺术学院破格录取了,在军艺学习的两年,白天要上课,而勤奋的莫言还是利用课余的时间,写出了80多万字小说。1986年,《红高梁》发表后,轰动了文坛,一颗文学新星升起来了。
1988,北师大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开班,莫言又在这里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决定未来!
莫言已经发表了80多篇短篇小说,30多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5部散文集,9部文学影视剧本,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
一生的读书、写书,莫言得到了崇高的荣誉和地位,不但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成为了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作协副主席。